Cmoremap台灣:Mobile GeoBlog , LBS行動導覽 , GIS_ICT行銷 , Geo Moblog , 百年故事之旅_苗栗縣
鄰近資訊 |  遊記搜尋 |  推薦頻道 |  卡友優惠 |  生活資訊 |  交通服務 |  我的背包 |  App下載  
標題:百年故事之旅
建立日期 : 2009-01-08
點閱次數 : 1269
CMOREMAP-百年故事之旅


您也想要做出同樣的track日誌嗎?按下我就可以有答案了 您可以將這個track日誌透過email寄給您的朋友 透過這個按鈕您可以複製本track日誌的網址 將日誌的連結加入您其他網站的部落格 將日誌嵌入您其他網站的部落格 按我可以得到更詳細的說明
Twitter
Plurk
Facebook
Bookmark and Share 我要留言
APP下載  

顯示圖片     顯示下五張圖片 顯示全部圖片
 
01.  故事的一開始要從一條溪開始說起,後龍溪的水具有毀滅性,沖毀了人畜、村莊,但它也凝聚了五庄人的團結一致。要造訪這具有百年傳承歷史的一條旅程,先開上快速道路,過銅鑼的下一個出口轉向「客屬大橋」,往銅鑼鄉興隆村的三聖宮的方向前進。
 

顯示圖片
 
02.  這是進入興隆村(老雞隆)村子的路口,老雞隆屬於雞隆溪流域,清代的雞隆溪流域,涵蓋竹南二堡(後改稱苗栗一堡)的芎蕉灣、中心埔、七十份、石圍墻、老雞隆和新雞隆等六個村落。到了清末統稱為「芎中七石隆興」或「五庄一宮人」,並一直延續到今日仍就是這六個村落的聯合名稱。
 

顯示圖片
 
03.  三聖宮創建於嘉慶24年,距今已有一百九十年的歷史,創建時稱為雞隆庄天后宮。因當時村民皆務農,因此加祀五榖神農大帝,因當時的五穀大帝所居的屋舍太過於簡陋,於是將五穀大帝神像寄放於興隆村西側山峰岩崖的延平閣獅岩宮內。獅岩宮是鄭成功廟,其創建於光緒31年冬。民國二十四年的中部大地震,老雞隆天后宮與獅岩宮全倒塌,地方人士遂決議將三位神明即媽祖、五穀大帝和開台聖王合成一處祭祀,民國五十八年啟建新廟,五十九年完工。
 

顯示圖片
 
04.  三聖宮內合祀了媽祖、五穀大帝和開台聖王鄭成功三尊神明,現今是興隆村的信仰中心。
 

顯示圖片
 
05.  三聖宮內的三位神明同居一廟,當初各個神明所帶來的天神爐,就一字排開懸吊在內堂上面,這恐怕在其他寺廟中也是頗為難得一見的景象。
 

顯示圖片     顯示下五張圖片 顯示全部圖片
 
06.  從三聖宮出來,再上「客屬大橋」左轉往石圍墻村方向前行至「揆一樓」,右側為後龍溪堤防。
 

顯示圖片
 
07.  石圍牆的開發,始於清嘉慶22年,當時的石圍牆,在後龍溪改道前是位於後龍溪的西岸,原屬於銅鑼鄉,後龍溪改道後才劃成公館鄉。本為荒埔地,常有出磺坑方向來的原住民潛出殺人,清嘉慶22年公推吳琳芳把守今石圍墻的地方,為防止原住民入庄獵人頭,吳琳芳募81股做為開闢田園,挖掘河圳的資金,在村莊周圍用大石圍成堅固的外牆,並種蕀盤樹及刺竹為防衛柵,同時在其正堂祀奉關聖帝君,以安定民心,就是現在關帝廟的前身。
 

顯示圖片
 
08.  明治40年改名為揆一樓,取自孟子「先聖後聖,其揆一也」。
 

顯示圖片
 
09.  有了這座客屬大橋,五聯庄的交通即可免受後龍溪阻擋之苦,而往來方便。
 

顯示圖片
 
10.  現來到七十份天神宮。天神宮位於銅鑼鄉七十份庄內,七十份名字的由來是墾首李星亮等人集資七十股共同開墾,清乾隆47年各股夥鬮分土地時,創設公館辦理庄務,並附設祭拜天神的神位,此即天神宮的前身。
 

顯示圖片     顯示下五張圖片 顯示全部圖片
 
11.  從天神宮樓上向左看去,圖中右上角那叢竹林的方位,即後龍溪原來的河道。
 

顯示圖片
 
12.  天神宮祭祀的神明是三官大帝及一尊佛像,本宮的天神爐,在神廟建好後因天神爐不須在各爐主之間流轉,因此就封存起來了。現懸掛在正中的天神爐是陳家的天神爐。陳家天神爐來自於獅潭鄉竹木村東坑和公館鄉福德村北寮兩個合區,原為陳家來台祖由大陸攜來的守護神,第五世祖因得到天神爐傳達有災難的訊息,而逃難到七十份,失去守護神的東坑、北寮居民於民國46年想要將天神爐請回去,但未獲天神首肯,最後是自天神爐割火回北寮安奉,而使這一爭奪天神爐之事件落幕。
 

顯示圖片
 
13.  離開七十份後穿過72線馬路,來到這一間金碧輝煌的五穀宮。
 

顯示圖片
 
14.  這是「芎中七石隆興」五大聯庄的主宮,每年的五大聯庄進香團,五穀宮的媽祖是五大聯庄共同祀奉的媽祖主神。每年輪到主辦聯庄活動的寺廟,在進香前一天,都要到五穀宮將媽祖迎接到他們的廟裡祭祀,第二天五間廟的主神明集合後,再一起前往北港天后宮。
 

顯示圖片
 
15.  最早期的五穀宮位於芎蕉灣與中心埔交接的附近,早年居住在芎蕉灣的劉姓墾民,在自家田中發現神奇的三顆大石併立,庄民擲筊問神,認為是神農五穀大帝之『 神蹟』,就在大石上掛紅布,立神牌,加以膜拜。不料道光30年一場洪水將大石沖失,沒了神明。事隔多年庄民重新開墾遭沖毀之良田,竟挖掘到遭沖失的神明牌,於是重新覓地建廟供奉五榖大帝。幾年後因廟小又過於簡陋,擇於劉家地上建廟,完工後請神農大帝登位,庄民代表輪流連擲一百多次仍無聖筊,大家心想五穀爺神靈恐已遠離,但廟又已建好,不得已只好至公館五鶴山五穀廟請求割火,另立新神牌安座。事隔不久,一場豪大雨引發山洪爆發,廟前石獅被洪水沖失,神牌靠著傾倒的神廟後牆,未被土石淹沒。這才發現老五穀廟安然無恙,原來是老五穀大帝有先見之明,知道有洪水,才不肯住進新廟,所以現在的五穀廟內有新、舊兩座五榖大帝神牌。
 

顯示圖片     顯示下五張圖片 顯示全部圖片
 
16.  這尊即是五大聯庄共同祀奉的媽祖主神。
 

顯示圖片
 
17.  過了幾年,中心埔五穀宮的地方人士張阿富、謝長鼎等人發起,尋覓現址十一鄰河川地,由前地主謝阿德與陳琳福捐贈,建了三間簡易廟宇,再請示五穀爺安座時,連擲聖筊。經過了一段安居樂業的生活後,約在五十年前,七十份庄民賴松麟等認廟宇朝西北之方向,風水不佳,因而發起修廟同時擴建,廟的方向亦由朝向西北轉為正西方向,同時因為擴建廟宇,建地不足,而需佔用到廟宇右側兩庄上地公之地,因此將上地公廟拆除擴建五穀廟後,兩尊吳家、陳家、謝家等戶人長年奉伺之上地公亦一併請入廟內供奉,這就是廟內有兩座上地公之由來。
 

顯示圖片
 
18.  中平大橋是橫跨後龍溪,連接公館與銅鑼的重要橋樑。從中心埔五穀宮出來後轉向中平大橋往苗栗方向前行,要去拜訪芎蕉灣天神爺。芎蕉灣指的是現在的朝陽村一、二、三鄰住家,因後龍溪洪水沖毀,現只剩下廿幾戶人家,天神爐一直以來都是由爐主輪流祀奉,沒有建廟供奉,以前辦理五大聯庄進香活動的時候,是向芎蕉灣的宏善堂借廟來辦理。但是基於芎蕉灣的住戶太少,無經濟能力再辦理這樣的大型活動,而且需向宏善堂借廟,感覺很不方便,於是在五大庄的理解下,從2007年開始,就不再主辦進香活動,但是每年仍然會參與媽祖進香儀式。
 

顯示圖片
 
19.  原來的芎蕉灣住戶因遷移、老輩凋零等因素,現在新的一代已不願意,或因工作關係而沒有能力繼續輪流在家中祀奉天神爐,於是決議將天神爐恭請到同為芎蕉灣地區的宏善堂。因此在今年農曆11月辦理天神良福的還福祭典儀式後,就將天神爐遷至宏善堂,以後庄民就要移至宏善堂來辦理天神良福等祭祀活動。
 

顯示圖片
 
20.  宏善堂中懸掛有兩個天神爐,其中位於左邊的就是具有百年歷史的芎蕉灣天神爐。
 

顯示圖片     顯示下五張圖片 顯示全部圖片
 
21.  繼續前行至此就進入了苗栗市,在這之前可還是屬於銅鑼鄉喔。
 

顯示圖片
 
22.  聽芎蕉灣的阿水伯說,育民工商的這一帶,舊時還是屬於芎蕉灣的勢力範圍呢。
 

顯示圖片
 
23.  銅鑼鄉後龍溪流域的範圍,包括了芎蕉灣庄、中心埔庄、七十份庄及老雞隆庄。芎蕉灣庄位於現在後龍溪流經朝陽村的地方,這一部份的河谷平原和中心埔庄隔溪相望,其本身的地形早年未被沖毀時,形似一彎新月又如香蕉,故而名之為芎蕉灣。然而因為自然加上人為的因素,造成後龍溪的改道和不斷的泛濫,使得芎蕉灣庄的河谷平原已經被洪水沖刷掉,不復存在。形成了現在看到的後龍溪。
 
 
作者相關Cmoremap:簡介
神明來作客  
鄰近旅遊新聞:
 
鄰近Cmoremap:
苗栗縣蜂蜜評鑑 魏進源奪魁 全縣龍眼蜜評鑑 2日公館農會登場 20110123苗栗有機農業產銷合作社 more
鄰近商家:
苗栗江技舊記(4.3 km) 象屋牛排館(5.5 km) 苗栗多福豆花(5.6 km) more
您也想要做出同樣的track日誌嗎?按下我就可以有答案了 您可以將這個track日誌透過email寄給您的朋友 透過這個按鈕您可以複製本track日誌的網址 將日誌的連結加入您其他網站的部落格 將日誌嵌入您其他網站的部落格 按我可以得到更詳細的說明
Twitter
Plurk
Facebook
Bookmark and Share 我要留言
關鍵字: 天神爺 五 苗栗縣 數位交大
回最上方   我要留言   更多 

回首頁

Twitter!
Plurk!
Facebook!
【關閉】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Copyright©2008 EverMore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